折月亮小说

手机浏览器扫描二维码访问

第156章 金印紫绶的绘卷25-范仲淹篇(第1页)

每次亮起的那行文字,不仅是在告诉他们接下来要介绍的是谁,也是在昭告这个人一生的功绩和成就、以及他的名号,这次亮起的名字——“范仲淹”

显然也不例外。

对于诸葛亮来说,“隆中决策”

是他进入明主视线、开启谋士生涯的最初;“三分天下”

是他为蜀汉最初定下的发展路径;“安定南中”

则是他一计攻心、能够无忧北伐的基础“五次北伐”

更是他和蜀汉君民上下、心心念念的大业;“鞠躬尽瘁”

则是他一生的写照。

而对于范仲淹,“庆历新政”

,“戍边御敌”

,“执教兴学”

,“举贤任能”

,这四件事则是他的人生中最为能够展现他个人想法的成绩。

看见了这个熟悉的名字,宋仁宗赵祯率先开口:“朕记得范希文曾上书《答手诏条陈十事》,此乃庆历新政之纲领。

其一心为国,实乃忠臣良相。”

听到这里,众臣皆是沉默不语。

对于范仲淹本人,远不如他们对“庆历新政”

的抵触之大。

《答手诏条陈十事》推行失败,他们当中不少人也是出了力的。

庆历新政啊……范希文也已经走了五年多了……想到这个人,赵祯神情变得有些复杂。

当时的新政,正是在他的推动、范希文的主持下进行的,可惜……他是想要做出一番事业,不然也不会推动改革,范希文列出的主张他也认同的,但事情并不是有着他的认同就能全部推行下去的。

赵祯的目光从殿堂中诸位朝臣身上一一掠过,最后深深地看了一眼和其他人沉重怀念的神情有些不同的苏轼身上。

能够青史留名,必然会是一个有着他独有的精神和代表的人,但并不是就说这个人是胜者。

在改革一事上,不仅是范希文,他也是失败者。

宋朝的问题逐渐显露,但不是轻易可以改变的。

他不知道的是,仅仅在后面十来年,也有一个人主持了变法改革,他的初心是好的,但结局依旧不如人意。

其实对于范仲淹,玉不识对他最初、甚至很长一段时间里,都只有《岳阳楼记》的印象,那两句“不以物喜,不以己悲”

和“先天下之忧而忧,后天下之乐而乐”

可是当初高中语文经常考的,也是她写作文经常会引用的。

也是到了后面,才真正接触到了这个人。

她并不想评价这些古人的品德,因为哪怕是才华横溢如李白也是有人看不惯的,更是因为是好是坏都已经是过去了,留给他们的也不过是些许文字的记载,而且毕竟古代和现代的思念观念不一样,再讲究也是改变不了的。

但是范仲淹的这些文学作品她很是:()诸朝一起看直播:从诗词到历史

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,否则将出现无法翻页或章节内容丢失等现象。

热门小说推荐
每日热搜小说推荐